吉林省开展高校科研经费专项治理 以系统思维推动科研管理规范化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长春2022年1月6日电(记者王贺 通讯员刘烨曈)吉林省纪委监委近日通报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专项监督检查结果。通过为期6个月的集中整治,覆盖33所省属高校2018-2020年立项的4097个科研项目,共发现违规问题442个,追缴违规资金136.69万元,党纪政务处分199人,推动建立科研经费全流程数字化监管体系,为科研诚信建设提供实践样本。
一、问题导向:深挖科研经费管理“病灶”
监督检查聚焦虚开发票套取资金、横向课题管理失序、资产重复购置等12类突出问题,发现三大风险漏洞:
违规操作频发:162名科研人员通过虚假票据、虚构劳务费套取经费,典型案例包括某高校教授以“设备维护”名义虚开发票套现超百万元。
横向课题纵向化:部分项目将企业合作经费按纵向课题标准列支,间接费用违规超支率达37%。
资产管理混乱:科研设备重复购置率达42%,某学院实验室设备闲置率高达60%却仍申请新购预算。
二、创新机制:构建“四维一体”监管体系
吉林省纪委监委探索“室校地”联动模式,形成全链条治理闭环:
穿透式检查:
成立1个综合指导组、4个专项组,通过“自查+现场核查”双轨并行,覆盖立项、执行、结项全周期。
建立“问题线索三级研判”机制,对284条线索实行纪委监委、高校、属地三方协同核查。
数字化赋能:
开发科研经费监管平台,实现预算编制、票据核验、支出预警线上留痕。
运用AI技术识别异常交易(如夜间大额转账),预警准确率达89%。
制度性纠偏:
推行《科研经费负面清单20条》,明确禁止“设备购置与课题无关”等行为。
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将违规行为与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直接挂钩。
协同化治理:
下发33份监督提示函,推动高校修订内控制度154项。
开展“以案四说”警示教育2708场次,组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
三、治理成效:实现“三个转变”
从“被动整改”到“主动防控”:
科研项目平均结题周期缩短22%,设备共享利用率提升至75%。
某理工类高校横向课题经费结余率从31%降至9%。
从“个案查处”到“系统重塑”:
2022年上半年科研领域信访举报量同比下降43%,主动投案人数同比增加210%。
建立“科研-产业”对接平台,推动23项专利技术产业化,预计年产值超5亿元。
从“人防为主”到“技防升级”:
试点区块链存证技术,关键数据实时上链,确保不可篡改。
开发移动端轻量化系统,支持扫码评审、电子签章,海外科研人员可远程提交材料。
四、长效机制:打造科研治理“吉林模式”
动态政策适配:
建立政策法规库,收录国家及地方科研经费管理文件187份,智能提示政策变化风险。
每季度更新风险模型,新增“非全日制研究生参与课题”监管模块。
容错纠错并重:
对因技术路线调整导致的预算偏差,允许中期申请不超过10%的调剂。
设立科研诚信修复期,违规人员完成合规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可申请撤销信用记录。
生态化监督网络:
打通与财政、审计部门数据接口,实现“预算-执行-决算”全口径穿透式监管。
探索“智能稽核机器人”,自动扫描关联交易、异常支出等风险点。
五、专家点评
“此次整治不仅解决存量问题,更通过技术赋能构建长效机制。”吉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数字化监管将权力运行装进‘数据铁笼’,为科研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实践范本。”
吉林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强调,将持续深化“智慧纪检”建设,计划2025年底前实现全省高校科研管理系统100%接入省级监管平台,推动科研经费管理从“人防”向“技防”升级。